4月15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师李爱敏带领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走进“世界丝绸之源”潞村,开展以“文化创新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和非遗体验,同学们在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中探寻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发展密码。
探源丝绸文明,解码文化创新。在钱山漾遗址,拇指大小的黑色绢片揭开了湖州4700年丝绸史的面纱。同学们通过养蚕、缫丝、织造等沉浸式体验,感受“一根丝”背后的农耕智慧。双源馆内的村落变迁史与艺术典籍陈列馆里的现代展陈形成时空对话,启发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而三联书店的“桑蚕的一生”文创课更让理论落地,蚕茧化作蚕丝扇面、耳钉等手工艺品,诠释了“文创强村”的生动实践。
行走生态潞溪,践行“两山”理念。贯穿村落的核心景观潞溪与四座宋代古桥相映成趣,白墙黑瓦间尽显江南韵味。同学们沿溪调研生态治理与旅游业态融合案例,剖析潞村如何以“微改造、精提升”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乡村咖啡店、书店等新业态的蓬勃生长,更让思政学子直观感受到生态经济化的创新模式。
此次实践实现了从课堂到田野的跨越,学生不仅提升了文化创意、调研分析等综合能力,更深刻体悟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深刻内涵。潞村之行,为思政教育注入鲜活的地方样本,也为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建设埋下思想的种子。